波士顿地铁于1897年建成并投入使用,迄今已有一百多年的时间了。地铁在英国称为Tube,法国人叫Metro,美国人则说Subway,但在波士顿是以英文字母“T”字为代表的,地铁月票也叫TPass,不过要是你初到波士顿找地铁站就得注意了,街道上那大大的T字牌才是地铁站标志,而小一些的T字牌则是公交车标志。
中文名 波士顿地铁 外文名 MBTA Transportation 建成时间 1897年标志大大的T字牌
基本简介
波士顿地铁的第一条线路于1897年建成并投入使用,迄今已有一百多年的时间了,比1904年投入使用的纽约地铁还要早7年。“百年”相对于中国几千年的历史而言实在是微不足道,但相对于美国短短两百多年的历史,这已经算得上是“考古”级啦。
地铁在英国称为Tube,法国人叫Metro,美国人则说Subway,但在波士顿是以英文字母“T”字为代表的,据说是取Transportation(交通运输)之意,地铁月票也叫TPass,不过要是你初到波士顿找地铁站就得注意了,街道上那大大的T字牌才是地铁站标志,而小一些的T字牌则是公交车标志。
在波士顿地铁,你看不到像香港地铁、纽约地铁里那样急匆匆跟打仗似的众生相。这里的一切都是那样不紧不慢,这跟波士顿地铁那种似乎在模仿欧洲古典风格的城市环境倒也相吻合。
与这种慢悠悠的生活节奏相呼应,波士顿地铁失去了现代地铁那种特有的高效和准确。比如这里地铁发车时间和密度有较大随意性。
地铁这种交通工具在世界各地的许多城市里都存在着,但是波士顿的地铁,与广州的地铁不同,和香港的地铁也不同,与许多城市的地铁或者说跟你心目中的地铁都不同,没有一个城市的地铁是如此。
在波士顿坐地铁,你可以在古老的车厢里感受到现代都市的味道——坐地铁的人很现代,有许多青春时尚的现代男女,很漂亮地挤在地铁里,又很有礼貌。一旧一新的对比,在其他城市的地铁里是体验不到的。地铁当选为波士顿的城市名片,应当受之无愧。
总之,波士顿的地铁有几个特点。列车很短,一列三节,很像一辆加长的公共汽车;里面的设备比较旧。所以,在这里坐地铁,可以感受到一旧一新两种截然不同的味道。新,是指坐地铁的人很新,都是极端青春时尚的现代男女,很漂亮地挤在地铁里;又很有礼貌,问好让座应接不暇;不像纽约的地铁客冷漠不理人。旧,是说波士顿地铁的设备很陈旧,墙壁的砖缝裸露在外面,粉刷的白色深。
博物馆
不少地铁站虽然很旧很老,但却藏有许多有意思的东西,每天乘地铁,简直就像在逛一个另类博物馆。我住的地方离红线Kendall/MIT地铁站步行仅两分钟,这个地铁站所处的KendallSquare就是一个有上百年历史的城市中心广场,站内的墙上贴满了反映当地历史发展过程的黑白照片与资料。
毗邻哈佛大学的PorterSquare站,有共两百多级分成两段的扶手电梯将乘客送往地面,乘客站在这个坡度较陡的电梯上上下下时,会看到迎面而来许多只用铜铸成的地铁建设者的劳动手套模型,不规则地散落在电梯扶手旁;而在人们的头顶上则挂着一块块的画作,近看是分开的,远看则能够组成一幅幅画面。
说起地铁站内的乐队表演,相信许多人眼前都会浮现出这样的情景:一个或几个流浪乐手在拥挤的地铁站内占据某个角落,摆上几件乐器,接上扩音设备,地上放顶帽子,就开演了。而MIT地铁站里的“肯德尔乐队”却非如此,这个乐队的演出,需要过往乘客的参与,否则,只有傻呆着。
原来这个乐队的组成并不是几个人,而是一组共三件能奏出音乐的雕塑,每件乐器都以一个已故著名科学家的名字来命名:以毕达哥拉斯命名的两排垂吊的钢管与吊锤,有点像我们见过的古代编钟,当吊锤撞击钢管时,能发出B小调的颤音;以伽利略命名的大块金属板,有点像乐队中的“铜铲”,当振动它时能发出雷鸣般的声音;以开普勒命名的125磅重的金属环,则有点像吉他,当上面的铁锤砸下来时能发出清脆的响声。
这三件乐器就悬挂在地铁站两条铁轨之间的房顶上。要想听这支乐队奏乐,就要去摇动那设置在两边站台墙上的金属杠杆,再由金属杠杆去带动操作乐器。
每一个过往的乘客都可以成为乐手,我就挺喜欢在等车的时候去摇上几下。
这三件乐器是由保罗·马蒂斯(PaulMatisse)于1987年创作的。据说保罗·马蒂斯就住在波士顿市西北郊的Groton小镇上,已经73岁了,还在做他的音乐雕塑。
设计特色
士顿的地铁有几个特点。列车很短,一列三节,很像一辆加长的公共汽车;里面的设备比较旧。所以,在这里坐地铁,可以感受到一旧一新两种截然不同的味道。新,是指坐地铁的人很新,都是极端青春时尚的现代男女,很漂亮地挤在地铁里;又很有礼貌,问好让座应接不暇;不像纽约的地铁客冷漠不理人。旧,是说波士顿地铁的设备很陈旧,墙壁的砖缝裸露在外面,粉刷的黑色白色混搭。
波士顿地铁系统共有四条线,以颜色来划分,分别是红线、绿线、橙线和蓝线。其中绿线又有四条支线,统一从Lechmere站始发,到了市中心的Copley站后就按四个不同的方向再分成B线、C线、D线和E线,据说原本还有A线的,后因开辟路面道路而废除了。
不同线路的列车就以不同的颜色来标识,倒也简单易认,乘客绝不会乘错车。这四条地铁线四通八达,它们在市中心(Downtown)附近两两相交,交会成一个巨型的“井”字,以方便乘客换乘。
你要想去远离市区的罗根国际机场,也可以先乘蓝线再转乘免费接驳的银线大巴就能搞掂。要是想去波士顿市以外的镇区,你可以乘CommuteTrail(城际火车)前往,而出城的火车站又与地铁站相通,真是方便极了。
发展现状
波士顿的地铁站都配备了自动售票机,可以选择中文操作界面。地铁卡叫Charlie Card, 不需要押金,直接找地铁客户服务中心要就可以,周边的一些商店也可以免费提供Charlie Card,但一人只能拿一张。充值的时候可以选择充值金额,也可以选择周票和月票。
车厢尽管收拾得挺干净,但一看就知道是使用了许多年的。座椅上的皮套不少已经裂开了口,随便找几条像电
工胶布那样的东西贴补在上面就继续使用了;地板上的油漆很多都已脱落;有个别车厢门还不能完全打开,你得侧着身子才能进出。
车里的人不论是坐着还是站着的,多数会随手拿出一本书来安静阅读,不看书的人则专心听MP3,极少有人大声说话。我特别留意过人家都在看些什么书,发现除了少部分人在填报纸上的填字游戏外,一般人都是在阅读厚厚的书,有专业类的也有小说类的,还有些人是在做功课,这在红线地铁尤为突出,因为这条线路途经哈佛大学与麻省理工。
离站的列车需要位于列车中部的列车员把头伸出窗外左看看再右看看,确认所有乘客都上下完毕再发出信号通知司机启动,不像香港、广州地铁都是电子感应车门。这道在每站都需重复的程序到了红线与绿线交会的公园街站(ParkStreet)就更复杂了,在这个当年美国第一列地铁启程的首站,列车两边的车门会同时打开,所以列车员得同时照顾四个方向。 波士顿的地铁站基本上没有自动售票机,只能人工操作,且绝大多数只有一个售票亭,也不管站大站小。卖票的窗口排起了长龙,跑来帮忙的职员干脆站到一个入口处,招呼那些有零钱的乘客直接把车资扔到投币箱里。偶然能在某个地铁站见到一台自动售票机,但经常出故障。
现状
尽管年代久远,但今天波士顿的地铁系统仍然还在正常运转,许多陈旧的设施显然有点不能承受历史之重了。这与现代美国都市生活方式形成了很鲜明的对比。地铁,就像个百年沧桑的老人,城市里生活的人就如同他怀抱的婴儿,这是波士顿地铁给我的一个最深印象。
波士顿的许多地铁站光线幽暗,墙壁与地面都是很旧很脏的样子,有的地方还有不少涂鸦,往顶上看更是挂满了黑黑的灰尘,一看就是很久都没维护清洁了;很多地铁站都建得不规则,什么样的奇形怪状都有;有些地铁站小得可怜,还有形形式式的水泥柱子,根本就没有什么采光一说,与我们国内宽大明亮的地铁站比,简直就是一个天一个地。更绝的是还有的站根本就没有售票处。